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根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通報,3月1日至4月26日,全市累計報告53.56萬例新冠本土陽性感染者,其中44548例為確診病例,491052例為無癥狀感染者。
4月26日,上海市新增1606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和11956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1606例本土確診病例中,340例在閉環隔離管控中發現,13例在相關風險人群核酸篩查中發現,1253例為無癥狀感染者轉歸確診病例。11956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中,11798例在閉環隔離管控中發現,158例在相關風險人群核酸篩查中發現。
此外,截至4月26日24時,在定點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重型患者244例、危重型患者27例。4月26日,新增本土死亡48例。至此,上海本輪疫情累計死亡病例已突破200例。
26日新增死亡病例平均年齡80.85歲。48位患者合并患有嚴重的多臟器基礎疾病,包括腦出血、腦梗后遺癥、冠心病、心肌梗死、嚴重心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壓、阿爾茲海默癥、尿毒癥、消化道出血、胰腺惡性腫瘤晚期等。其中1例曾接種過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種新冠疫苗。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
鑒于當前上海疫情形勢的復雜性、嚴峻性。接下來,上海將繼續開展分區分級的“抗原+核酸”組合篩查,做好有關區域內的環境消毒,嚴格落實個人防護措施。
繼續開啟“核酸+抗原”組合篩查
截至目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病毒基因測序結果顯示,導致本輪本土疫情的新冠病毒,絕大部分為奧密克戎BA.2型和BA.2.2型,這一波疫情的發生、發展,也完全符合人類現已掌握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這也是和國內外其他地區由奧密克戎變異株所導致的疫情特點基本上是一致的?;谶@一情況,上海進一步加大新一輪的篩查。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趙丹丹在今日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上海市啟動清零攻堅行動以來,效果日益顯現,但當前疫情依然十分嚴峻,防控工作正處于較勁爬坡的關鍵時刻。為進一步鞏固擴大清零攻堅工作成效,盡早實現社會面基本清零。上海按照“統一指揮、分類施策、集中攻堅”的總體思路,對達到社會面基本清零的區實施“有限人員、有限區域、有限活動”;對未達到社會面基本清零的區,繼續堅持采取“全域靜態管理、全員檢測篩查、全面流調排查、全民清潔消殺,全程查漏補缺”等綜合防控措施。
下一步,在27日至30日,將采用“核酸+抗原”組合方式,分區開展篩查工作,并根據檢測結果,動態調整“封控、管控和防范”三區范圍。此外,為方便市民核酸檢測,已經通過“上海發布”“健康上海12320”公布了首批534個常態化核酸采樣點,后續還將動態公布。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取得階段性成效,但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防控工作正處于較勁爬坡的關鍵時刻。我們正在全力推進社會面清零攻堅行動,檢測篩查行動就是其中之一。”趙丹丹介紹,從采樣檢測力量配置上看,近5天來,我們每天配置了近2萬個采樣點、投入了10余萬人次的采樣隊伍;匹配了500余萬管的最大檢測能力。從采樣檢測組織管理上看,社區組織越來越有序,“采、送、檢、報、核”五個環節的銜接也越來越順暢。從采檢結果來看,累計篩查了5100余萬人次,陽性檢出率逐步下降。接下來,我們也將不斷優化方案,進一步提高篩查的質量和效率。
除了篩查,救治也成為上海當下的重點。針對方艙醫院目前的救治情況,趙丹丹也在發布會上介紹,目前,方艙醫院的收治對象是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針對這部分人群,我們按照國家第九版診療方案的要求,主要是通過積極的健康管理、隨訪觀察、對癥治療以及積極結合中藥治療,讓患者盡快康復和出艙。
“在方艙醫院里面,我們已經配備了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用藥;同時艙內的醫務人員也會根據初步診查情況為患者提供常見處方藥的配藥服務。如果患者的基礎疾病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我們也將按照流程將其轉至定點醫院治療。”趙丹丹說,受方艙醫院的客觀條件限制,如無法滿足患者的個性化用藥需求,我們將會根據患者需求、及時調整藥物目錄,盡可能多備一些種類,盡力保障患者的基本用藥需求。
封控期間個性化緊缺物資統籌解決
在加大篩查之下,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獨居老人、患病老人和殘障人士會面臨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難,比如生活物資缺少、子女無法照護、求醫問藥不便等。
針對這一情況,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沈敏表示,相關部門和各區、各街鎮、各居村一直在采取措施,盡力解決。
“但我們也深知,工作中還有不到位的地方,有些特殊困難群體的訴求沒有及時發現,回應也不夠及時。為此,近期民政、衛生健康、商務、殘聯等部門一起研究,形成了工作指引,進一步加強疫情期間針對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保障。”沈敏介紹,上海著重完善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完善主動發現的機制”。我們首先要求充分依托原有工作機制,比如,民政系統的社區養老顧問、“老伙伴計劃”機制,各區的“為老服務一鍵通”平臺,還有殘聯的工作系統等,全面摸清這部分人的需求,包括本市高齡獨居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對象,和疫情期間因家人被隔離收治而無人照料、因子女親屬居住地被封控導致實際臨時獨居的特殊困難老年人,以及特殊困難殘障人士等群體的實際需求。
同時,特別提出必須通過建立實時發現機制,動態掌握特殊困難群體的需求,還公布了各區養老服務熱線電話,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接聽。此外,積極推動在居民區層面,建立一支專門為本居民區特殊困難群體服務的志愿者小分隊,及時收集本小區內特殊困難群體的生活需求并給予幫助。
二是“完善資源調配的機制”,努力落實特殊困難群體生活保障。要求以街鎮為樞紐,通過“工作專班”建立資源統籌調配平臺(街鎮有困難的,提級到區級層面統籌),在摸清特殊困難群體的需求后,由各街鎮及時響應,落實解決相關問題。
比如,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一般生活物資的配送,調撥專供外出就醫的巡游出租車,協調街鎮層面的助餐和生活照料服務資源,以及緊急處置突發情況等。同時,在區級層面,建立特殊困難群體生活保障協調機制,專門解決街鎮無法解決的保障需求,特別是一些個性化緊缺物資(導尿管、成人尿不濕等),由各區統籌解決;對于區級層面也無法解決的,明確由百聯集團、上海醫藥等國有大型企業托底解決。
三是“完善配送到家的機制”。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物資由各街鎮統籌負責配送到小區,由社區居委會或志愿者小分隊負責配送上門,“務必確保最后100米配送之路暢通”。此外,依托志愿者小分隊作用,幫助特殊困難群體進行代配藥。這個方面,我們了解到有許多區都已經有了實質性的行動,有些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作體系。